一、论文内容构成
论文的内容一般由十四个主要部分组成,依次为:封面、独创性声明、目录、符号说明(或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)、中文摘要、英文摘要、论文正文、参考文献、文献综述、致谢、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。
二、书写格式
(一)封面
1、硕士、七年制学位论文封面用浅蓝色皮文纸,博士学位论文封面用粉红色皮文纸。
2、题目:不宜超过 30 个汉字。
3、“分类号”: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类号。
4、分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。
5、学术研究生“学科名称”:分别填写一级、二级学科,生物医学工程原则上按一级学科填写。
6、专业学位研究生“专业学位领域名称”填专业学位类别名称及专业学位领域名称。
(二)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
声明须由作者及导师签名,未签名者不得参加论文答辩。签字后的独创性申明制作成电子版直接插入论文封面后。
(三)目录
目录应将文内的章节标题依次排列。
(四)符号说明(或英汉缩略语对照)
根据论文中采用的符号、变量、缩略词等专用术语加以定义和注释,以便论文阅读和迅速查找某符号的明确含义。若上述符号和缩略词使用数量不多,可以不设专门的汇集表,而在论文中出现时加以说明。
(五)中文摘要、关键词
包括论文题目、摘要内容、关键词和资助渠道。
关键词一般为 3~5 个,关键词用逗号分隔,最好从《医学主题词表》和《汉语主题词表》中摘选,当《医学主题词表》和《汉语主题词表》的词不足以反映主题时,作者可直接采用新术语。
资助渠道排在中文摘要第一页的用页脚方式放在最下方,没有可不写。
中文摘要不用注明学位申请者及指导教师的姓名。
(六)英文摘要
包括论文题目、摘要内容和关键词。
英文关键词一般为 3~5 个,关键词用逗号分隔。
英文摘要处不用注明学位申请者及指导教师的姓名。
(七)论文正文
一般由标题、正文、图、表格和公式等五种文体构成。
医学类学位论文推荐采用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推荐的 IMRaD 标准格式(温哥华格式),即正文分成前言、材料和方法、结果、讨论四部分;其他学科论文可用其它写作方式。 各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;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小圆点“.”相隔,末位数字后面不加点号,如“1”,“2.1”,“3.1.2”等;各层次的序号均左顶格起排,后空 1 个字距接排标题。
(八)全文总结(可选)
单独作为一章,但不加章号(如第一章、第二章等等)。
(九)参考文献
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出,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应该遵循规范(见附件)。
(十)综述
综述不用列出作者及指导教师姓名。
(十一)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
按时间顺序列出,著作及学术论文的著录格式与参考文献相同。
三、版式规格
全文采用 A4 纸,页面上边距为 3 厘米、下边距为 2.5 厘米、左右边距为 3 厘米、正文行距1.5 倍,页眉 2 厘米,页脚 1.75 厘米。
四、页眉、页码
页眉:从符号说明(或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)开始到最后,每一页的最上方须有页眉。
页眉用小5号宋体加黑,居中排列。
页码:从符号说明(或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)开始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,页码位于页面底端,宋体小 5 号加黑居中。
五、排版要求
(一) 封面、扉页、盲评封面
采用全校统一格式(见附件 1-3)。
(二) 目录
“目录”小 2 号黑体居中排列。内容小 4 黑体,一级标题左对齐,其它级别标题分别缩进 2个字符。
(三) 符号说明
“符号说明”小 2 号黑体居中排列,具体内容用小 4 号宋体。
(四) 摘要、正文的格式、字体、字型及字号要求
(五)图、表格的格式要求
图题采用中英文对照,位置放在图片下方,图中一律采用英文标注; 图序:图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编号。中文字符为 5 号楷体加粗,如排列过密,用 5 号字有困难时,可小于 5 号字,但不得小于 7 号字;外文字符 5 号 Times New Roman 字体加粗,如排列过密,用 5 号字有困难时,可小于 5 号字,但不得小于 7 号字。引用图应说明出处,在图题右上角加引用文献号;图中若有分图时,分图号用 a)、b)等置于分图之下。图片可以集中用附图放置在参考文献之后,或放置在正文中。
表题采用中英文对照,位置放在表格上方。表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编号,表题应简明。中文字符采用楷体 5 号字体加粗。如排列过密,用 5 号字有困难时,可小于 5 号字,但不小于 7 号。外文字符采用 5 号 Times New Roman 字体加粗,如排列过密,用 5 号字有困难时,可小于 5 号字,但不得小于 7 号字。 图、表等与正文之间空一行。
(六)参考文献
(七)其它
各章、结论、参考文献、附插图、致谢、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等部分按章处理,均分别另起一页,标题用小 2 号黑体,内容用小 4 号宋体。